群策群力打赢春季学期“开学战”(下篇)

期次:第13期       查看:25




学生工作部(处):


紧把六个关口突出六字真经


  悄然夏将至,静盼生归来。为扎实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学生返校复学工作,切实保障返校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学工部在返校复学工作中,紧把六个关口,突出六字真经,精准施策、全力推进,确保学子平安归来,健康应对非常时期的各种困难。


  “制度关”,突出一个“细”字

  从制度入手,加强行动保障。学工部多次召开部门会议专题讨论疫情防控和返校复学工作,制定、完善开学返校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实化疫情防控措施,提升疫情防控的及时性、科学性、精准性。
  制订了学生分批返校方案、学生返校住宿调整方案、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宿舍管理方案、学生公寓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方案、学生全封闭管理工作方案、学生晨午晚检制度、学生事假离校审批办法等规章制度10余项。


  “网络关”,突出一个“准”字

  建立 “学校—学院—辅导员—班级—学生”五级防控工作联系网络,严格防疫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和工作职责。利用“校园集结号”
  实施学生每日线上健康登记,建立每名学生的健康台账,严格落实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做好各类信息统计工作,准确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健康状况和位置信息,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工作 “全覆盖”。对来自疫情重点地区或身体异常的学生建立重点学生健康监测名册,制定“一人一策”返校方案。这些数据每日一报,实时更新,为学校科学合理决策、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了准确依据。
  “培训关”,突出一个“全”字对全校学生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疫情防控知识技能和专题培训。编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知识手册(学生篇)》;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全校学生疫情防控知识学习及考核的通知》,通过“校园集结号”开展学生疫情防控知识线上考试和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学生参与率为100%,合格率为100%,优秀率达95.22%。
  编印 《滨州医学院学生返校复学应知应会手册》,对学生返校复学后日常管理、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指导。
  “演练关”,突出一个“实”字组织全体专兼职辅导员和宿舍管理人员在烟台、滨州两校区同步开展多场次学生返校复学疫情防控实战演练。演练真实模拟学生返校后场景,涵盖学生入校体温检测、身份核查、健康通行码查验、入住宿舍路线引导、宿舍入住登记及二次体温检测、用餐路线及秩序、进入教室的路线和要求等学生返校以及日常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在各个演练场景中,均模拟了发现学生体温异常时的应急处置程序,实战演练上报信息、稳定学生情绪、引导留观点、通知学生家长等应急处置措施。


  “管理关”,突出一个“严”字

  对学生返校前后实施闭环管理。提前统计返校学生返程时间和返程车次,制定“一人一策”返校方案,返校当日安排专人进行接站服务,“点对点”接送返校学生直达报到点,辅导员和志愿者进行排队引导、体温检测、身份核验等,学生无异常后方可进入校园。6天时间先后派出 140余车次,接送学生共计1100人。学校报到点设置临时留观区和现场咨询处,辅导员和校医院医护人员轮流值守,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学生入校后,根据工作人员导引和路面指示标志直接返回各自宿舍,并进行信息核查和二次体温检测,无异常后才能进入宿舍。返校后严格执行外出审批和晨午晚检制度,确保广大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平台关”,突出一个“暖”字以仁爱之心、温暖情怀为学生架起 “就业招聘”“资助帮扶”“心理咨询”等多种服务平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搭建三种云端招聘模式,组织专场、综合场及校校联合网络招聘会,开通线上四维培训平台,精准发力五类毕业生,实施 “一人一策、跟踪指导”的工作模式;学生资助中心启动疫情防控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急资助工作,先后为36名特困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5万元,为186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流量补贴9万余元,组织线上“感恩、励志、成才”优秀大学生宣讲团,为1400余名返校学生精心准备爱心防疫礼包;学生宿舍管理中心在宿舍区设置临时留观点103个,对公共区域和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修和清洁消杀,编印《学生公寓值班人员培训手册》,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及时处置应急突发事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通线上心理咨询服务渠道,开设防疫心理小讲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调查,开展班级心理委员疫情防控工作培训,举办“抗击疫情 与爱同行”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确保学生以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迎接返校复学。

教务处:


全盘规划教学安排精准落子有条不紊


  疫情时期,如何打好2020年春季学期复学复课这场硬仗?教务处的做法是:科学谋划,统筹安排,精准把握“师生健康与生命安全第一”这一原则,以实招、细招严格落准落实防控要求。为此他们在学校疫情防控整体部署要求下,先后召开6次专题会议,就开学条件核验教学方面准备、学生返校前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衔接、春季学期教学计划调整、学生返校后学情评估检测、考试安排、毕业等工作反复研讨,加班加点,及时形成了教学计划调整方案、学业检测计划、考试安排、毕业工作安排、复课复学本专科教学工作等方案文件,有力保障学生返校复学复课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精准谋划教学日历安排。春季学期教学日历20周不变。学生返校后,除毕业生外,按照原定教学计划开展本专科教学工作。6月15日-19日进行三级联动考试;6月22日见习实习下点;6月15日-29日分两批次开展毕业工作;6月 29日-7月12日为本学期期末考试周。秋季学期教学日历 22周,8月24日开学,前两周进行春季学期部分课程的补课与结课考试工作。9月7日(第三周)开始秋季学期课程教学。在符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前提下,学生尽可能返校进行课程学习与结课考试,尤其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中医学、护理学(本、对口本、专)等专业的学生须完成线下实验课程学习。
  精准细化课程教学安排。理论授课继续实施在线教学;返校后第二周起视疫情防控具体情况逐步恢复线下教学;对不能按时返校或在校定点健康管理的学生继续实施在线教学;实验课程及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能够利用在线教学形式开展的,继续实施在线教学;必须线下实操的内容,根据返校学生数量和课程内容调整教学安排;未返校学生相关课程的线下实操学习,安排到秋期学期前两周进行补课;对非医学类专业学生不再安排校内外实习活动;对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教学由实践教学管理处会同相关学院安排;积极稳妥开展适宜的体育训练项目,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对未返校的学生继续进行在线体育教学和居家体育锻炼。
  精准设置课程考试安排。选修课程全部实施在线考核;必修课程由开课学院根据课程特点、修读学生数量和学生返校情况等决定考试方式,可采取线下或线上考试。2019级各专业普通本科生,本学期所修读必修课程的结课考试全部安排在秋季学期前两周进行。大学一年级必修课程成绩是学生申请转专业的重要依据。2019级本科生的转专业工作,由本学期末调整到秋季学期的第三周办理。
  精准统筹毕业工作安排。学生返校前,针对预毕业生和往届生的补考、重修等相关考试,采取网络考试形式进行;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对需要开展实验、设计制作作品的专业应提前组织学生返校完成相关工作,其他无实验和设计制作作品的专业可根据情况开展网上答辩。返校后,按照学校疫情防控的总体要求,合理安排毕业生的毕业理论考试、毕业技能考试、体测补考、计算机文化基础重修考试,延长学习年限办理、毕业审核、证明办理、学位评定、证书分发等相关工作,期间出现疫情紧急情况的,按照学校相关程序应急处置。


研究生处:


“指南”“套餐”“清单”周全背后是细心


  “@返校的研究生小伙伴,请查收你的返校防护指南!”5月21日,研究生处将一份细心设计的返程流程指南发布给学子。指南中从口罩的佩戴到旅程中的风险点到饮食指导一应俱全,甚至细致到“建议随身携带一支笔”,在填写旅客信息登记表时,来回传用有风险,用自己的笔既快又安全。
  “细节决定成败”,研究生处在研究生返校复学工作中始终遵循这一原则。把 “细节意识”体现到应急与管理预案中、返校迎生流程中,体现到心理教育引导中、教学与学生培养中,努力将疫情给学子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在学生返校前,制定了针对性强、科学高效的开学方案,明确责任、任务,开展了全流程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大演练,并就宿舍、教学区域等重点场所多次开展场景演练。在确定研究生返校时间后,制定了暖心服务、管理预案和研究生返校一人一案,印发《致研究生的一封信》《致研究生家长的一封信》《致研究生导师的一封信》《研究生返校承诺书》,并提前收集了所有研究生的返校时间、返校方式、到站站点和时间等,组织专门工作人员,到飞机场、火车站迎接学生返校,并按照入校流程,引导他们安全回归大家庭。当学生们入校后接到暖心防疫包和爱心餐的那一刻,感受到的是返校后的第一份温暖。
  研究生处还特别准备了一份“心理套餐”。聘请专业心理老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返校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返校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对于筛查出的重点学生,实施“一对一”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开展精准心理咨询服务。
  针对教学和学生培养重任,研究生处采取“双线结合、多向发力”方式,做好教学科研的平稳过渡,为研究生拉好“学业清单”。继续开展研究生开设系列讲座和网络线上课程,讲述目前国际上生物、医学方面的前沿进展,帮助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提高科研鉴赏能力,开启学术之路。毕业生根据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相关进度,按时完成论文答辩工作;根据毕业生毕业安排,办理离校前相关手续。非毕业研究生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开展培养工作,期间要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后续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组织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